当我们讨论雾霾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2015年03月上半月刊 总第194期】【作者:郝岚】【阅读量:42893】【大 中 小】【打印】
一时间,前央视记者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视频《穹顶之下》刷爆微博、朋友圈和微信群。按说,雾霾这样的话题虽然与人人相关,但已不新鲜;虽然柴静顶着“公知女神”的光环,但关于雾霾报道的严谨、理性,之前一些专业记者的长篇报道不乏在其之上者。《穹顶之下》之所以引发现象级的关注,还是因为其有着发散的、可以广泛讨论的空间:经济发展与环保的轻重缓急关系;在重大的公共安全这样的穹顶之下,国家、产业、社会和个人各自的责任、义务以及利益博弈;我们对于公共政策的讨论应持的态度;公共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矛盾如何纾解等等。中国药店:www.ydzz.com
雾霾从哪里来?该怎么解决?是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透过柴静的调查,我们方才了解:有60%的钢铁企业没有任何审批手续,但又取缔不了,因为生产一千万吨的钢就承担着十万人就业。国家每年拿出20亿去补贴一个亏损的钢铁厂,虽然一吨钢的利润只有不到2元钱,烧掉的煤造成的污染却触目惊心。以民生的名义保护落后,这样的施政理念各行各业比比皆是,到底对不对?面对提高连锁率,给连锁药店发展松绑的呼声,某省药监部门官员的回答竟然是:还有三分之二是单体药店,难道不管他们的死活?政策意图规范的方向,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扶持先进的、有未来的生产力,应该是产业发展的导向,正如片中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要给新兴产业以公平竞争的机会,他们会给你带来惊喜。中国药店:www.ydzz.com
环保部门不执法导致货车达标排放配置全面造假,“不造假就垮了”;油品污染大,是因为油品的国家标准不够高。而标准不高,是因为制定标准的就是石化行业的人,标准一高,势必提高企业成本,影响自身利益。中国药店:www.ydzz.com
环评法几成一纸空文、执法主体不明确、环保执法权被瓜分,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环保立法和执法中的种种无奈和惰力,几乎就是各行各业集大成的缩影。民众因此质疑“政府不作为”,雾霾成了民怨的火山口。中国药店:www.ydzz.com
可政府真的不作为吗?国家能源垄断是为了保证能源安全,放过黑钢厂是怕影响居民就业,国家标准低、不敢执法是怕增加企业负担……一个大包大揽却左支右绌、力不从心的政府形象与“新医改”中多么相似。又回到了那个老话题:政府应厘清自身的权力边界,兜底基本,统筹规划,制定标准,加强监管,其余的交给市场,交给社会、企业和个人。中国药店:www.ydzz.com
是的,除了政府,每一个企业和每一个人都必须为减少污染付出必须的代价。“试问某些药厂老板让你承担生产产生的污染治理费用你愿意吗?如果愿意你还会为了省点排污费用去行贿环保官员吗?”朋友圈里有这样令人哑口无言的质问。而对每一个个人而言,丰衣足食后我们有了关心粮食和蔬菜、关心空气和水源的高等追求,但我们一点不愿放弃大都市的生活便利,因此对控制大城市人口,对私家车限行、控制大排量汽车、严格的摇号限号政策等大加指责;我们反对垃圾集中处理,反对核电、反对PX项目这些可能更清洁的能源和材料。环保的规范必然在方方面面约束人们的行为,环保标准的提高,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效益,也会进而影响物价,需要每一个消费者去承担成本。在环保和眼前利益之间,在洁净的空气和经济发展之间,每一个企业和个人都像政府一样,面临着取舍。中国药店:www.ydzz.com
当下几乎每一项公共政策和产业政策都有广泛的征求意见环节,但从每一次扰扰攘攘各执一词的讨论中,我们需要反思对政策讨论应持的立场和态度。应以公共的态度讨论公共利益,以产业立场而非企业利益出发去讨论产业政策,如果各方只是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各说各话,就失去了共识的可能性,更无法达成最优方案,受损的还是大多数。而当产业政策与公众利益相抵牾时,公众利益无疑是第一位的。这么多年行业自怨自艾包括有时“两会”代表的言论亦不见容于公众,偏差大抵在于此。中国药店:www.yd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