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收藏本站|设为首页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观察

老药降价死真相调查:已经或将要被高价药取代

【2011-05-16】【作者:刘武】【来源:瞭望东方周刊】【阅读量:15139】【 】【打印



本文共5页 当前为第4
  也正是这一阶段,我国上演了每年批1万多种“新药”,同一成分“死而复生”、“此死彼生”的闹剧。中国药店:www.ydzz.com

  张健认为,随着国家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操作的规范,现在药品申请换个规格的费用,已经跟申请个新产品相差无几,药号批文成本的提高,换“马甲”越来越难。于是部分药品出现“半死”现象药还在,只是因价格压下来,厂家、终端缺乏主动推广的动力,老百姓很难买得到。中国药店:www.ydzz.com

  “青霉素,医院肯定有,明显是不给用,没办法!”刚刚从省直某医院出院的张清明先生,因腿部骨折手术,便“咨询”医生能否给用青霉素,结果输液时挂上的却是价格翻了几十倍的头孢克肟,而且所有病人用的都一样。中国药店:www.ydzz.com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药物监测中心郭瑞臣教授认为,对青霉素、红霉素等疗效明确稳定、价廉物美的经典、便宜药,医生不给开、药店推销员利润低不愿卖,病人用不到了,就容易造成“这些药死了”的错觉。其实这些药没死,而且还“活得好好的”。中国药店:www.ydzz.com

  2大面积“降价死”不会出现一种药几十、上百家企业生产,这家企业不做了,还有企业愿做中国药店:www.ydzz.com

  “医药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的产品同质化现象,注定了药品种类生生死死成常态。”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药剂科主任周文介绍,一种药成百、上千个品规,几十、上百家企业生产,这家企业不做了,那个企业可能由于区位、技术等优势,成本低,还能做得了,还会继续干;再就是我国医药生产企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低的特点,很多企业拥有的批文都是常规品种,没有独家产品,不生产这些品种,没别的可做。在这种现实条件下,企业首选的还是要生存。中国药店:www.ydzz.com

  “很多药品即使是目前的定价水平,在生产、流通环节仍有很大的利润空间。”一位业内人士坦言,目前医药定价机制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名义上是统一定价,实际上是企业自行上报成本获批准,其中真实成本多少?水分多少?成本核算并不清楚,一直受公众质疑,而今年我省基本药物统一招标采购中标价格竟然比国家最高限价平均低66.23%的结果,恰恰证实了这一点。中国药店:www.ydzz.com

  在济南老百姓大药房解放桥店处方药专柜,记者看到:罗红霉素分散片(150mg*10片)、罗红霉素片(0.15mg*6片),石药集团生产的,柜台上都有,定价分别为7.2元、3.5元,均低于国家最高限价0.3元。唐小辉证实,这些药每天的销售量均高达1600盒以上,而且来的都是些“老主顾”,顾客群很稳定。中国药店:www.ydzz.com

  “作为零售终端,只要顾客有需求,我们就经营,就会想方设法满足。”李强认为,零售药店第一位的是货全,只有品种尽可能全,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才会来。尤其最近这次降价的心脏血管类药品,很多顾客,可能从40岁就开始吃,到60岁、70岁了,还在吃。这部分顾客对药品价格变化非常清楚,往往是一天吃几片、多少钱,都算好了,跟上次买的一对比,价格就一目了然,有时哪怕差1角钱,他们也能感觉得到。对这类产品,药店往往出于营销策略、商品价格体系等考虑,既不敢提价,也不敢轻易断货,甚至是赔钱也得卖。中国药店:www.ydzz.com

  价格只是顾客选择某种药品的因素之一,另外还有品牌、用药习惯、医生引导等,原因很多。李强认为,药店要的是平均利润率,绝不愿意因为某一个品种赔点钱,而轻易停掉,换来“货不全”的印象,影响了商誉。店面大、货全、便宜已成为各大医药零售企业的追逐目标。(来源:大众网 作者:王凯)中国药店:www.ydzz.com


免责声明:中国药店网转载的新闻及评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我要投稿|广告合作|网站广告|有奖问答|调查报告|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2025, www.yd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药店 京ICP备2021018715号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 不得私自转载文章内容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