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收藏本站|设为首页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观察

中药不姓“中” 产业国际化征途面临尴尬

【2011-05-17】【作者:叶建平 陈冀 李忠将 吉哲鹏 孟华】【来源:新华网】【阅读量:11877】【 】【打印



本文共3页 当前为第3
  信号一:从传统市场向欧美市场挺进。长期以来,中药在海外只能在地缘、文化与国内接近的东南亚市场才能打开局面。近年来一些药企不满足于此,积极从传统市场向要求更严苛、环境更陌生的欧美市场挺进,并取得了可喜进展。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该公司一年的海外销售收入占全国中成药制剂出口的三分之一份额。如今天士力不仅挺进了海外20多个国家,还正谋划在南非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更让人振奋的是,该公司生产的治疗心血管病的复方丹参滴丸已通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二期临床试验。天士力董事长闫希军告诉记者,FDA是中药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重要审批关口,一旦获得FDA认证就意味着中药被全球最严格的药政法规证明为安全有效的,这对于提升中药的国际地位、加快出口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国药店:www.ydzz.com

  信号二:从边缘食品向药品跨越。从食品、保健品的边缘状态到药品身份的认证一直是中药在海外难以逾越的门槛。近年来我国有部分优秀的中药企业成功实现了这一突破。广州奇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再造丸对治疗中风后遗症有显著疗效,叶利钦、艾丰等国内外知名人士服用后都留下良好的口碑。该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就着手高起点地开拓海外市场,坚持力争以药品的合法身份进入海外市场。1999年进军俄罗斯,获得药品永久性注册身份。到目前为止,这一个品种已为奇星药业带来3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撑起了企业十分之一的收入来源。中国药店:www.ydzz.com

  信号三:从产品输出向文化传播推进。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中药企业走出去已不再局限于单一药品出口,而是更加注重由产品-渠道-生产-研发-文化链式的输出。连续5年蝉联中成药出口全国第一的北京同仁堂集团,就遵循了这样一条路径。上世纪50年代同仁堂药品通过进出口公司“走出去”;随后在海外自建销售渠道,从香港建立第一家门店到2010年已在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7家零售终端;紧接着又于2005年在香港建立生产研发基地,成为香港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中药生产企业;2010年,同仁堂建成了海外电子商务平台。如今,同仁堂正在海外门店推广医生坐诊的模式,在国外社区进行养生讲座,并与孔子学院进行合作,致力于将中医药文化输出去!中国药店:www.ydzz.com

相关阅读
·中药国际化前景可期但现状堪忧 [2012-05-22]


免责声明:中国药店网转载的新闻及评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我要投稿|广告合作|网站广告|有奖问答|调查报告|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2025, www.yd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药店 京ICP备2021018715号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 不得私自转载文章内容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