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收藏本站|设为首页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观察

中药企业不具提取能力2016年关门

【2013-11-29】【来源:经济参考报】【阅读量:70753】【 】【打印



本文共3页 当前为第2
  国内中药提取产业鱼龙混杂中国药店:www.ydzz.com

  中药提取物是中成药国家药品标准的处方项下载明,且具有单独国家药品标准的挥发油、油脂、浸膏、流浸膏、干浸膏、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等成分。中药提取是中成药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与其生产品种和规模相适应的提取能力。中国药店:www.ydzz.com

  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经理郭凡礼介绍,中药提取物在我国有三方面的用途。一是做中成药,目前的中药产品多以原药材入药或初级提取物入药;二是保健食品领域,国内的保健食品长期延续了中成药的模式,对成分或标志物要求不高;三是功能食品和日用化妆品。中国药店:www.ydzz.com

  “目前国内中药提取产业不像欧美及日韩等国家那么规范,行业内鱼龙混杂,监管不严格不全面,呈现散乱的特征。”郭凡礼告诉记者。中国药店:www.ydzz.com

  来自国家食药总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国产药品批准文号达到16万余个,中药天然药物占6万余个。“这与中药天然药物占医药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基本匹配。”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在清理历史遗留的非理性申报后,2008年以来每年平均有20—30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这个数量并不算少,关键的问题是中药整体报批存在不少问题”。中国药店:www.ydzz.com

  据悉,这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的优势和特点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如对中医药优势与特色的认识不深入、不准确,缺乏科学数据支持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等,使得报批时存在立题依据不充分、复方临床依据不足、有效部位和成分筛选不充分、基础研究和临床疗效研究欠缺等问题。同时,企业对中药新适应症、新研究成果等创新领域关注不够,“二次科研”的积极性不高,对药材基原、产地对质量的影响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重视不足。中国药店:www.ydzz.com


免责声明:中国药店网转载的新闻及评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我要投稿|广告合作|网站广告|有奖问答|调查报告|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2025, www.yd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药店 京ICP备2021018715号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 不得私自转载文章内容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