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收藏本站|设为首页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观察

医改镇江模式“一手托两家” 难破以药补医旧制

【2012-02-01】【作者:贾岩】【来源:医药经济报】【阅读量:9858】【 】【打印



本文共2页 当前为第2
  “镇江模式”的“一手托两家”本身也面临着难题。在管办尚未分离的条件下,卫生行政部门用支付方式监管公立医院仍是“老子管儿子”的格局,这是镇江在上世纪90年代启动医保改革时的遗留问题,这一格局实际上根本不利于对医疗机构的监管。中国药店:www.ydzz.com

  即使是“镇江模式”采用的总额预付,也是软性的总额预算,由于是卫生部门来主导,很难进行严格的管理,也谈不上对违规医院的处罚。而很多社区医院建设、药品零差率等带有福利色彩的费用也要由医保资金出钱,显然也不符合保险学的规律。中国药店:www.ydzz.com

  从镇江自身的经验看,恰恰是证明了“一手托两家”的失败,即使采取再多的支付限制手段,也不能控制公立医院的医疗行为,只能从经济角度引导,而引导解决是“治标不治本”。如医保目录总额预付,医院就用目录外药物,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医院总是能想出办法规避监管。中国药店:www.ydzz.com

  显而易见,在管办不分的情况下,卫生部门与医院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一旦出现需要处罚的时候,往往是“鞭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碍于人情而下不了手。中国药店:www.ydzz.com

  但是,镇江的探索已经把“一手托两家”实践到底,唯一重要的发现就是民营医院对医保部门的监管十分听话,不敢造次,也不敢耍花样。从镇江当地医保部门的角度来看,如果不实现“管办分开”的制度安排,公立医院的“以药补医”就很难解决。中国药店:www.ydzz.com

  与其“一手托两家”,不如谁也不托,让卫生部门演化成为最纯粹的监管部门。只有卫生部门能够独立监管,才能摆脱运动员的兼职,专心当好裁判员,解决“以药补医”才能有希望。中国药店:www.ydzz.com

相关阅读
·取消以药补医只是起点 [2014-02-27]
·控制医药费用 查处药品购销暗扣行为 [2013-07-25]
·京委员:医疗服务价远低于成本致以药补医 [2013-01-25]
·闵行模式拆解医改难题 [2012-12-24]
·陈竺:“十二五”全面破除以药补医机制 [2012-09-10]
·回首三年新医改:安徽模式开拓了医改思路 [2012-08-10]
·马晓伟:以支付方式改革破除以药补医 [2012-03-21]
·改变以药补医需政府加大投入 [2012-03-16]
·取消以药补医重在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2012-03-14]
·专家建议暂缓实施取消以药补医 [2012-02-29]
·公开账单或能切断“以药补医” [2012-02-23]
·警惕变脸的“以药补医” [2012-02-21]
·专家称解决以药补医需理清机制 [2012-02-21]
·取消以药补医是“一盘棋” [2012-02-02]


免责声明:中国药店网转载的新闻及评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我要投稿|广告合作|网站广告|有奖问答|调查报告|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2025, www.yd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药店 京ICP备2021018715号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 不得私自转载文章内容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