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定期对自己生产的阿司匹林进行改进,以保持对市场的掌控。阿司匹林提炼自柳树皮。公元前400年,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记述了柳树皮的医学价值,到18世纪的时候,英国一位医生开始用柳树皮治疗风湿痛。阿司匹林的活性成分——乙酰水杨酸是在1853年合成成功的,而直到1897年,拜耳的化学家菲力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合成出一种稳定的乙酰水杨酸,拜耳才第一次开始涉足这一领域。过了不到两年(在这段时间里,拜耳还将海洛因当作一种止咳药进行大力推广),拜耳就推出了命名为“阿司匹林”的止痛药。该药一经推出,迅速成为了全世界最畅销的药物。阿司匹林的名字由乙酰基的首写字母“A”与绣线菊类植物(水杨苷成分的来源)一词中的“Spir”组合而成,末尾加上了一个当时药物的常见后缀“in”。中国药店:www.ydzz.com
拜耳的阿司匹林之所以长盛不衰,秘诀之一是不断投资于品牌建设。在英国和美国,拜耳为阿司匹林申请了专利,但在包括德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拜耳只取得了阿司匹林的商标权。中国药店:www.ydzz.com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拜耳在美国、法国、英国和英联邦大多数国家被剥夺了商标权(包括“拜耳”和“阿司匹林”两个商标)。这些国家在一战中都是德国的敌对国。拜耳努力在其余的国家维持它对“阿司匹林”商标的独家使用权,并在这些已被剥夺商标权的国家尽可能收回商标权。拜耳最终未能夺回阿司匹林在美国的商标权,但它在1994年终于得以重新在美国使用“拜耳”这一名称。至此,拜耳能够在市场上打出“拜耳的阿司匹林”的招牌,并重新开始在全球大力推广。阿司匹林长盛不衰的另一个原因是,其医学功效会定期增加。阿司匹林最初只用于治疗风湿痛,随后其用途扩大到治疗腰痛和神经痛。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司匹林的用途大大增加。上世纪80年代,药品监管机构批准了阿司匹林的另一项用途:防止心脏病和中风复发。中国药店:www.ydzz.com
阿司匹林的很多新用途是先被人们广泛使用,然后经“回溯性”分析证实为有效的,而不是通过有针对性、“有预见性”的临床试验发现的。中国药店:www.ydzz.com
奥恩斯哥夫表示,如今拜耳每年仍投入100万欧元以上用于阿司匹林试验,但拜耳一位前高管表示:“我们的消费业务是帮助阿司匹林提高市场知名度的重要因素。那些(有创意的)药剂师们是这些用途的发明者,尽管并非出于本意。”中国药店:www.ydzz.com